作者园地
全国创争活动和班组建设唯一核心期刊
第6章 古之学者为己 (学习之诫)

1.灵魂的“豆腐渣”工程----冷眼观培训

有调查显示,在当今世界上,我们国人是读书最少的民族之一,平均每人每年只有4.7本。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种数字着实令人尴尬。同时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使是学习,也日益陷入了功利化当中。也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究竟要读什么书,听什么课?和不爱读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们的各种培训却是开展得热火朝天。遗憾的是,经过了那么多轮的培训,我们全民的素质,尤其是干部队伍的素质仍然并不令人乐观?前述我们分析的干部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就是证明。所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干部培训的教员,我也常常在反思、在自责,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和我们的培训究竟有没有关系,或者说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培训界对此要不要负一定责任?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而且要负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肯定一点,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我们在干部培训方面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宣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近些年来各部门(当然首先是企业,社会管理相对来说更不令人满意)的管理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企业与各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也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价值的管理经典案例(还不敢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我们究竟要宣传介绍哪些东西,由什么人来教?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看到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朝阳”行业,于是从大学到国家机关,整个社会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培训机构,大家抓住了全社会重视管理培训的大好时机开始捞金。于是,“培训师”也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业,不管什么人只要有点口才,只要能忽悠,都可以弄个“培训师”干干。在这股热潮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培训界也和其他一些行业一样,出现了诸多的精神污染而屡禁不止的乱象。神圣的讲坛成了一些人肆意宣传不健康东西的场地。而且,各种打着MBAEMBA,或豪华阵容的天价培训班也应运而生。培训成了建立人脉、镀金乃至“钓金龟”的社交场所,因此社会上关于此种培训的各种负面新闻和诟病层出不穷,有人嘲讽一些培训就是“认认人儿,学点词儿”,很多真想学些知识的人在听完一些课后连呼上当,就像买了假货一样堵心。如果说假冒伪劣产品是伤害人们身体的话,那么这么一些“伪培训”则是在毒害着人们的心灵,乃至毒化着社会空气,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灵魂的豆腐渣工程”。而且,因为有不少毫没有科学依据的课程都是打着现代管理的旗号招摇过市的,所以我们不妨喊一声“让管理脱下伪装”!

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

首先,这些年来最为蛊惑人心的就是所谓的成功学和励志学了。成功学是个舶来品,一般都承认成功学的鼻祖是美国人戴尔·卡耐基。而以卡耐基为代表的西方成功学其本义是:帮助个体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调整个体的行为模式。而引进中国后,则被某些人完全改变了味道。如果要为国产成功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大概内容应该是这样——“教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当然,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成功。随后,在经济成功的基础上,还能衍生出精神方面的成功。它的诱惑性在于抓住了当代人急于求富的心态,向大家介绍“成功”的不二法门,当然这里说的“成功”指的就是发大财,所以他们在介绍成功学时掺进了自己酿造的假酒。为了起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在这些课程中大力渲染课堂气氛,讲课如同表演,但见一些“导师”往往是伴随着令人亢奋的音乐步上讲台,说着惊世骇俗的警句,介绍着一个个大款成功的传奇。他们讲得慷慨激昂,下面听得热血沸腾,每个听众都是做着各种美梦走出课堂的,仿佛在听完之后,转夜之间自己也会成为他们梦中的偶像。必须承认,这种宣传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这些课程的讲师都给自己冠以各种耀人的光环,不是有的博导就“豪气十足”地对自己的学生公然说出这样的话吗:十年后,你们谁没有挣够四千万就别来见我!这种论调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论和极大的混乱,如果按照这些宣传者的标准与价值取向,雷锋、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绝对不属于成功者;第二,它的欺骗性在于,每个人的成功之路是不一样的,成功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世上也没有可以靠听一次课就能取得“成功”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把成功学比喻成“点金术”的话(假如这世界上果真有点金术的话),那些作为点金师的培训师们会真正把这门绝活教给你吗,说实话,我还留着自己点石成金呢!所以当那些天真可爱的年轻人听完课后,没有什么人取得那些培训师宣扬的所谓成功,倒是那些培训师们自己“成功”了,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实际上,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些人的出身会发现,这些成功学大师们在开始贴小广告教人们如何成功之前,普遍混得很不怎么样。翻开他们的著作一看,一点都不像个自学成才的样子,在他们的学问中只是大量重复使用的没有根据的励志小故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人的话,他们使用的方法就是赵本山小品《卖拐》中的方法——“大忽悠”!而恰恰正是这种忽悠论调成为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助推器。

还有一些号称借鉴了国外先进的互动教学方法的人, 在台上竭尽煽情之能事,让下面的学员们一会儿痛哭流涕,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像耍猴儿般让学员做俯卧撑,一会儿全场互动拍巴掌跺脚,上下一起激情澎湃,于是一次次培训变成了一场场传销,难怪很多学员听完这些课后,连呼上当,说这些课听起来激动,回味起来没有任何“干货”(实际内容),回到单位更没有行动。其实这种培训我们在街头也到处可见,当我们经过饭店和美发店的门口时,经常会看到那种让人惊诧的洗脑式操练,他们高喊着令人激动的口号,唱着自编的“企业歌曲”。因为这类行业的员工收入低、前景黯、工作又枯燥辛苦,这导致员工容易倦怠和流动,所以如何调动这类行业中员工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就成了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而那种洗脑式操练就被很多培训者与管理者当成了手段。培训界之所以出现这些乱象,关键是到现在,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这些培训机构进行管理,对所谓的培训师更没有准入门槛,于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自封为培训师,都可以登上讲台信口开河地宣传任何观点,而且可以漫天要价。于是出现了这么一些“包治百病”,什么课都能讲,什么内容火就能开什么课的“江湖郎中”,这些人在介绍自己时,常常把自己包装得十分唬人,什么客座教授什么兼职教授”以及“大师”、“全国十佳培训师”等等,笔者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曾经接待过一个应聘者,看其简历的确是个人才,其头衔是教授,博士,国家津贴获得者,于是我和人事处长接见了这位“人才”,当我让他出示教授证书时,他根本拿不出来,只说他是某民办大学的客座教授,大学已经是民办,教授还是“客座”!然后我又让他出示学位证书,原来他仅仅在某个什么博士培训班上听了两个月的课,至于“国家津贴”,他说是他家乡的乡政府给他颁布过国家津贴,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原来国家津贴还有乡政府一级的!事后,我和人事处长实在佩服他撒谎的胆量!像此君,绝不是个例,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游走着多少这种张悟本式的冒牌的教授专家?而这些人由于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要用大量的时间为自己做广告,诸如为世界几百强企业做过咨询,为那些著名的企业家上过课,游历过多少国家,开办过什么公司等等,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仅败坏着学员的胃口,也确确实实在助长着一种吹嘘和骗人的歪风邪气。这种人为了吸引听众和读者的眼球,其课程或“著作”常常冠以一些非常怪异的名字,动不动就是“XX决定一切”!或者是什么“砍掉XX” !总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长自己的学识,而现在有些人恰恰相反,把道听途说来的一些东西贩卖出去,其真实目的是惦记着听众的钱口袋。

2.道术之辨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社会上一些“野家子”那里泛滥,就是一些正规院校的正规的管理培训,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目前一个主要问题是,这些年来,社会上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培训(从幼儿园到成人),都是过分强调了能力与手段的培养,却忽视了道德的教育。换句古人的说法,就是过分注重了“术”的教育,却放松了“道”的教化,古来素有“体”“用”之争,或者是“道”“术”之辨。我们常说“道德为体”“谋略为用”,也就是说在管理经营中,道德是本,方法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随着时代发展,竞争加剧,我们必须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政能力,但是如果没有职业操守,能力越强,反而为害越大。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绝对没有发展前途,只能自毁前程。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的嘱咐全党:我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号召全党干部要重视对国史、党史的学习。应该说,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比如“民为本”的思想,比如君子“浩然之气”的养成,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感,再比如淡薄功名利禄的心态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并给予时代的全新诠释。但是,这些年来有个别人随着级别的提高,由于忽视了道德品质的修养,逐步滑向了犯错误乃至犯罪的深渊,实在令人痛心!据我的观察,这些人智商不可谓不高,我形容他们眼镜片后面的眼神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子精明;而且他们的情商也不可谓不高,人际关系和自我情绪的调整不亚于心理咨询师。尤其是业务能力都非常强,不少人都是从基层业务部门一步步拼搏上来的。但是往往因为缺少“德商”,他们的各种能力变成了为自己或小团体牟利的“术”,所以,他们往往在春风得意之际栽了大跟头。“术”文化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讲“争”讲得太多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我们强调的是斗争;市场经济了,有人又把丛林法则拿来,把社会达尔文主义翻了出来,时时处处讲竞争,一句话,我们始终离不开一个“争”字,以至于争得人心浮躁,诚信缺失,人们之间都像防贼一样防范和算计着别人。殊不知中国文化中是非常强调“和”字的。一个人心地的平和,社会的祥和才是最为美好的。而要达到这一点,都离不开道德,套用一句关于健康重要性的话,健康是1,其他一切都是0;我们说对于一个人或企业来讲,道德是1,其他各种能量都是0,随着各种能力的提高,数字会越来越大,但是一旦把前面的1(道德)去掉,那么就全部化为乌有!.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大胜靠德,小胜凭智;治长以德,治短以术”。我们不忽视各种智慧的传承,但是做人做事,必须以德为先。

3.有人在传播病毒

“术”作为一个中性词,可以理解为方法、技能、包括手段,它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我们不否认工作和斗争中要运用“术”,但它仅仅是一种工具,必须在“道”的指引下运用。因此我把它比喻为手枪,看拿在谁的手中,好人拿着它可以打坏人,而坏人拿着它,绝对会危害四方。因此,我们必须看运用它的人是谁,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业,那叫斗争艺术,如果是为了邪恶的目的,那就是玩弄权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在传播“术”的过程中,不少人或明或暗的在介绍着“权术”等历史的沉渣,在故意传播着病毒。而这些传播着病毒的人却在一些培训市场上大行其道。最近这些年来,大家发现: 各种“大师”突然像众妖显灵一般冒了出来,而且呈越来越多之势,难怪不少人讥讽如今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他们不像张悟本、李一之流那样公然地宣传妖术、邪教,而是常常打着一些时髦的旗号,却夹带着大量的私货,因此其危害性也同样不可低估。当人们走进书店、走进候机楼或候车室的售书处,还有单位传真机里传出的一张张垃圾广告中,你到处可以见到一些“大师”的身影。但见广告中或书籍的封面上,大都印有他们的半身像,他们往往都是双手抱臂,以一种傲视人间的姿态面对着你。就凭这姿势,不由得人们不对他们顶礼膜拜。在宣传录像中,常常播放着他们演讲的精华,他们的手段是:以精神导师的姿态先拿出几句惊人之语把听众的心理击垮和俘虏,然后紧紧抓住人心,开始一步步兜售着自己也不知从哪里“趸”来的观点,或者是自己的一些毫无根据的见解。但见播放的视屏中,台上讲师说得天花乱坠,底下群众听得如痴如醉。听众们好像自打出生以来今天终于见到了“真神”,在接受着“真功”发力。我不仅纳闷,这些“大师”们到底是从哪里一下子钻出来的,到底是谁封的他们这个吓人的头衔。究竟什么是大师?什么人才能被称作大师?大师按说应该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假如我们中国现在真有那么多大师,恐怕现代化早就实现了!其实大师这个称号最早来自于梵文 Sastr,是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释迦牟尼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不过发展到后来,「大师」两字只专用于追赠死去的高僧谥号了,也就是死了的人才被封为大师。所以就连德高望重的季羡林老先生生前都坚辞“大师”的称号,一是老人家谦虚,二是不愿意被咒。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社会上已经没有大师了,因为真正的大师都死了。所以那些厚着脸皮标榜自己为大师的人,或者别人称其为大师他又欣然接受的人,我们尽可以送他两个字的称号:”骗子“!另外,假如谁递给你名片,上面写着XX大学客座教授等名号时,你尽可以把后面的“教授”两字略去,那就只剩下了两个字:“客座”!很多人都知道有那么一个屡遭质疑但至今仍风靡全国的所谓“国学大师”,在其介绍中赫然标着自己是某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由于此人到处用这个头衔招摇撞骗,迫使该大学不得不出面澄清:本校从未聘请其担任过客座教授,他只是曾经在这所大学门口租用过几间房子讲过课,所以该校郑重声明此人和本校槪无关系。分析这些所谓“大师”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他们大部分曾经涉足传销。他们很善于用虚假广告包装自己,很善于把传销中的洗脑术用于讲课当中。大家知道但凡虚假广告的背后兜售的绝对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人正是如此。

还有一门课程在这两年也被弄得声名狼藉,就是所谓“国学”。“国学”一词,这些年确实“火”了起来,这在某种方面反映了一种时代需求,但是也被某些人搞臭了。因为他们没有宣传优秀的内容,倒是把历史上早已遗弃的东西掏了出来兜售。我们知道,任何传统的东西,既有优秀的成分,也含有大量糟粕。即使在古代,这些糟粕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在价值观混乱之际,这种越是糟粕的东西越有市场。我们看到在这股“国学热”的浪潮中,大量沉渣泛起,有些人利欲熏心,把腐朽做精华,把封建时期的尔虞我诈当做灵丹妙药进行宣传,致使封建迷信思想肆意横行:谈《易经》必奇门遁甲,说方法则“权术谋略”,到处授人以奸。甚至有的正规大学也办起了什么“现代风水班”,似乎主要冠以“现代”就变成了科学。讲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如今为什么从官场到民间“堪舆”之术又肆意泛滥的原因了。除此外,《易经》热又催生了各种“易经速成学习班”,在在某知名大学的《易经》速成班的广告中宣称能让对易经一窍不通的人,通过半个月的学习,出门后能为人掐指算卦。当然其学费绝对“豪华”,每期七八万之巨!这些借贩卖垃圾却大发其财的培训都极大的败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声誉。

有些学员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想学几招“一招制敌”的方法,而视道德教化为迂腐。以至于“中国式”一词已经由一个褒义词(起码是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这应该是“中国式管理”的悲哀。

4.全民娱乐化

  近些年来社会道德的沦落,除了教育失范之外,另外一个行业也难辞其咎,那就是各种媒体(尤其是大众媒体)的误导。改革开放初期,媒体一改原来纯粹政治说教的刻板,承认了节目的娱乐性功能,使得社会上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但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一旦失宜,则转化了性质。这些年来,各媒体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收视率的考核指挥棒下,愈走愈远。由受大众喜闻乐见发展成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由通俗蜕变成了媚俗和倡俗,不仅原来的道德教化、思想教育的功能没有了,反而在格调低下的节目中进行着大量负面的宣传。各地的电视节目中一哄而上的诸如“非诚勿扰”类的节目越办越出格,但见男女主持人在台上公然用打情骂俏的方式,来博得观众廉价的掌声和笑声,而所谓的嘉宾也以各种惊世骇俗之语来赢得观众的注意。诸如“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等等失去道德底线的语言频频出现。这些错误的观点,不仅没有受到严肃的批评,反而改头换面以更加嚣张的方式出现,严重误导着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为了片面突出所谓的娱乐功能,各种无厘头的搞笑类节目变得肆无忌惮,演员们以抖落对方或自己隐私来上位,以各种黄色段子或打着绿色旗号的色情段子来打擦边球,以换取票房价值。为了吸金,不少电视台纷纷推出了一场又一场的各种名目的唱歌比赛,来吸引观众眼球,更主要的是吸引广大的文艺青年参加。尤其让大部分人反胃的各种所谓“超男快女”比赛层出不穷。这种节目不仅毫无思想性可言,而且毫无美感,基本以搞怪、变态、准色情来取胜。它不仅赚取了所有参赛者的报名费、赚取了门票和由此带来的各种惊人的广告费,更是扭曲着年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甚至污染着整个社会,在这里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道德被视为保守和迂腐,庸俗和低级趣味成了“前卫”和“新潮”,谁如果对其进行一点批评,立刻招来主办方和一批所谓“维护人权”的大V、公知的声讨。此时此刻,正义与道德没了立足之地,以丑为美的现象和论调却占了上风。这种做法首先迎合的是一些缺乏公德的大款们的欢迎,因为他们心灵的空虚必然要用毒药来麻醉。他们用这种方式消费着自己大把的时间,炫耀着自己的富有。更为严重的是误导了整整一代人。因为主办方的官员们在迎合着很多青少年不通过劳动就一夜暴富的心理,迎合着青年人追求虚名的心理,让他们幻想以一唱成名甚至一脱成名为手段,成群结队的拥挤在通往明星的“成功”之路上。那些一夜成名的而少数人(尤其是所谓草根明星)则成为他们狂热追求的偶像。因为这种成功简直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真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大雅堂”。过去的什么“十年寒窗无人问”已经被大家摈弃。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社会和一些政府等官方机构也为这种成功推波助澜着。君不见只要在什么比赛上名列前茅,立刻各种片约纷至沓来,各种广告商也找上门来。谁都明白,这带来的可是滚滚的财源呐,谁不趋之若鹜?还有更令年轻人动心的,就是一旦成名后,某些人转眼之间就被各部队文工团招去,立刻穿上帅气的军装,成了英姿飒爽的军人,当然,你的名气如果再大一些,还有各种军衔等着,这使得一些歌手何等风光!他们几乎用不着酷日下严格的军训,用不着驻守边疆青春奉献,更用不着血洒疆场,就那么容易的佩戴上了将校军衔,被人前呼后拥着,被镁光灯闪耀着,被追星族簇拥着,这可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啊!就这么轻易的实现了。而且他们即使当上了军人,也绝不耽误自己走穴挣钱,在这些人那里军事纪律成了纯粹的摆设。对此无论是百姓还是抛家舍业的基层官兵早已表示了极大的不理解,更不要说最近揭发出来的一些女演员和某些贪官之间的权色交易已经遭到了广大群众的唾弃。对于群众的这种批评,有一种奇怪而又冠冕堂皇的逻辑,就是我们的军队离不开革命的文艺。确实,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军队和地方上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充满革命激情的文艺作品激励着士气,鼓舞着人心。当时他们没有没有报酬,更谈不上任何特殊的待遇,甚至还要冒着杀头的危险,他们与前线的战士们一样共同为革命事业做着贡献,他们的事迹被传为美谈。但是反观今天的一些明星歌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作风,他们穿着军装进行着各种商业性的演出,这是在宣传社会主义文艺吗?他们住着豪宅开着party,开着军牌车兜风闯着交规,他们的行为不但没有给庄严的军旗增光添彩,反而在败坏着人民军队的声誉。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敢不敢冒着枪林弹雨为基层官兵送去健康的精神食粮,能不能成为新时代的王芳?但他们毕竟成功了,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一些好高骛远而不愿意吃苦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去艰苦地拼搏?注意,即使没有走进军队,还有一个美差在等着这些成功人士,那就是各级政协和人大的头衔。这些人被“家乡父老”尤其是家乡的父母官们视为当地的骄傲,转眼之间,他们就成了各级政协和人大代表和委员。我们先不去追问他们被赋予这些神圣的头衔到底经过了什么合法的程序,就是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人们常常把他们在比赛时文化知识问答中的无知当做笑谈,常常感叹这些人除了卖嗓子之外,其文化知识几乎为零。那么他们如何代表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实行参政议政?可悲的是这些当上代表的人居然还很不给政府面子,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两会期间缺席的新闻,因为他们“档期”太满!我们再看看另一位人大代表是怎么当的:(原标题:人大代表面斥卫生局长)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人民公仆,当官不为民做主,人大可以罢免你!”堆积了两个月的医疗垃圾,经多方协调仍无人管,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将时任市卫生局局长请来,人大代表面斥局长,问题3天内得到了解决。

  当时面斥局长的榆林市人大代表叫黄晔。今年44岁的黄晔1988年下岗,2003年开始在社区工作,2005年至今一直是人大代表。“人民选你做代表,就是对你的信任,你必须竭尽所能依法履职。”黄晔说。近年来,她因为勇于监督、言辞犀利,被榆林市榆阳区不少市民记住。

  面斥局长的事发生在2012年。当时,榆林市的医疗垃圾焚烧设备出现故障,“两个多月没有焚烧,垃圾堆积如山,蛆虫爬得满地都是,气味实在难闻。”因担心发生疫情,黄晔在听到群众反映后就去现场查看,然后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结果各部门相互推诿,没人出面处理。随后,黄晔将此事反映到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召开座谈会,卫生局时任局长到会,黄晔第一个面斥该局长:“当官不为民做主,如果你觉得你处理不了这事,人大可以罢免你,欢迎有能力的人接你的班。”参加座谈会的代表接二连三地发表意见,市人大一名领导当场要求市卫生局限期焚烧垃圾,结果那些医疗垃圾会后三天就全部烧完,整改到位。

  “人大代表虽然仅仅是动动嘴,但意义深远。多提建议,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权益,履行代表职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看着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我就很高兴。”黄晔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民的代表!

  现在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达,一方面信息更加快捷,但另外一方面就是精神消费的泡沫化、碎片化。一方面是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低头族”越来越庞大,这个群体现在已经从青少年逐渐蔓延到中老年。殊不知,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目前网络及微信中的内容以及观点杂芜丛生,各种推手在制造着一个个耸人听闻的谣言和妖言,在制造着一个个恬不知耻的明星,这些年从什么“凤姐”到“芙蓉姐姐”,从以更不要脸的“郭美美”到最近令人感到无聊的什么“冰桶传挑战”,他们在不断用无聊和无耻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提高着当事者的知名度,挑衅者正常人的神经,也勾出了少数人内心的无耻。为了成名,他们可以怎么无耻怎么来,真是不求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他们在引导人们追腥逐臭,政府部门却显得那么无力。而有些专家还在鼓吹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将颠覆整个世界!信息时代文盲的标志就是不会上网。我们承认新的信息技术给了人们更多的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方式,但是如果不加以管理,那它就是新时期的大字报,就是我们曾经坚决反对过的所谓“大民主”,如果任其发展,我们这个民族将会在所谓互联网中堕落!而且,它也永远取代不了读书。在这里不仅要问一问主管宣传的部门和负责人们:你们平时读书吗,你们在读什么书?你们在这种乱象中到底有没有起到捍卫正义的责任?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舆论阵地,你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那么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我们不必追究老人家这句话了阶级斗争的色彩,但是他实实在在说明了这么一个观点,舆论宣传和阵地太重要了,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气。所以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礼记•经解》) 这是孔子论六经的教育作用。到一个地方,看到这地方人民的思想行为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受了那一部经典的教育影响。但这种教育作用,也有缺点,如果人们能避免这种缺点,那才是真正接受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影响。一部《诗经》,是六经中的文学书。“诗教”就是文学教育。这个地方的人民性格温柔敦厚,就可知他们受到良好的诗教。但温柔敦厚的人往往有一个缺点:愚。因为一味温柔敦厚的人,容易成为不辨是非的老好人,这就是愚笨了。既温柔敦厚而又并不愚笨,这就可知他们是深于诗教了。

遥想当年唐太宗时期,大家喜欢的《秦王破阵曲》是何等气魄,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的《霓裳羽衣》只能是亡国之音了。我们不反对文艺形势的多样化,但是主流是必须倡导的,为此,我们大力呼吁,各级媒体要大力倡导正能量,宣传——减少——现在歌颂先进模范人物的节目

所以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才大力倡导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提出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再不如此,恐怕我们(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就完全可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