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园地
全国创争活动和班组建设唯一核心期刊
第8章 淡泊以明志(功名之诫)

  1.冀文林姐姐的感叹

冀文林,原海南省副省长,218日被宣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72日,冀文林被宣布,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在218日,当冀文林的二姐听到冀文林被调查的消息时,不禁掩面痛哭,追悔莫及,脱口而出,“早知道他这样,不如当初让他在家种地。凭他的脑子在家种地也能过上好好的日子,为啥非当官呢?”

冀文林姐姐的感叹也许是对的,假如他不走当官这条路,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牢狱之灾,很可能会在家中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如果再注意养生,还可能长命百岁无疾而终。不过,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中青年干部班讲过了有些农村的老人长寿之道后,有个学员下课对我说:当然,这些人是活了一百岁,可他们活的有啥意思呢。一辈子无所作为,庸庸碌碌。言外之意,就是大丈夫应该活个轰轰烈烈,哪怕马革裹尸。对此,我表示赞赏。于是我和他们讲到,大家知道:儒家是讲究“入世”的,而道家、尤其是释家是讲究“出世”的,我向大家介绍这几家的观点绝不是让大家集体“出世”,一起出家当和尚尼姑,假如真如此那这个社会可就麻烦了。我的建议是“以出世的心态入世”。他们开始没有明白我这句话的意思,我接着向他们解释,我主张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所作为,但是人在江湖,也应该把功名利禄看得淡一些,在其位要多想着为百姓做点实事,别太在意官位。假如哪一天上级不让你当了,或上不了台阶了,也要以一种平淡之心对待它。每个人都向往成功,尤其是年轻人。所谓成功,按照前面庸俗的解释就是“出人头地”,比如当官。话又回到冀文林的身上,如果让人们选择将种菜与当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能说绝大多数,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选择当官。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面,当官可以发财,当官可以荣宗耀祖,当官高人一等,还可以为亲朋好友谋利,所以就有了一人得道(当官)、鸡犬升天的成语。中国现在之所以腐败成风,其中就有这种封建意识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出发点决定了终点。假如动机不纯,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你“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是抱着前面那个目的而去的,我想其结果十有八九会是冀文林的下场,因为他一定会从不甘寂寞发展到禁不住诱惑,然后必然走向主动寻求诱惑。况且环顾四周,似我者比比皆是,哪会一个炸雷劈到我这呢!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于是就会发出冀文林姐姐般的感叹。

其实,这只是后悔之话,冀文林如果不落马,估计他姐姐会说,还是当官好。很多事看怎么比,种菜和坐牢比较起来,自然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对于一个人来讲,最宝贵的莫过于自由,失去了自由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种菜虽然辛苦一下,但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所需要的资料,如果心欲不多,更可以其乐无穷,享受着大自然馈送的阳光、美景。如果进了牢房,这一切都不再拥有,自然失去了人生。到了此时,自然后悔,甚至“大彻大悟”。

但是,我们不能把做官和坐牢画上等号,假如一个人骨子里就是那种价值观,他就是不当官,难道就不会出事吗?回答是否定的,他可能会去偷,去抢,去干其他作奸犯科的事情。因此冀文林的出事并非在于他有没有当官,而在于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生观。

依现在的社会风气,有人说,中国不是官员腐败,而是全民腐败,这比贪腐更加可怕,更加难治。因为中国人办事习惯于托关系、找熟人、送礼物、请吃喝等非正常手段。不当官时,对腐败疾恶如仇,一旦自己当官,就会以权谋私,走向腐败。所以,当初冀文林走向官场,估计也是怀着升官发财、过上人上人生活的美好梦想的。这也是许多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现在冀文林落马了,人上人的生活没有了,落得个失去人生自由的下场,自然比不上种菜的。

当然,官场比起民间来说,诱惑自然要多一些,用一些官员的话讲,你在那个位子上,想不贪都难。对于冀文林的二姐这个农村妇女来说,她可能是不知道内因外因的理论的。首先她绝对不知道“官场有风险,入场需谨慎”。对于当初的冀文林来说,也是不知道官场风险的。但是,作为冀文林的父亲,对官场风险是心中有数的。冀文林的父亲就曾担心冀文林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曾一再提醒他,做官一定要“廉”。即使在临终前,冀文林的父亲还念念不忘提醒冀文林一定要廉洁,冀文林也满口答应了父亲的临终要求。可惜的是,冀文林早就深陷腐败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在老父去世的4个半月后,冀文林还是栽在了曾最让老人担心的金钱、美色的诱惑上。

如果心平气和地分析冀文林走向腐败的过程,你可能会发现,他也许身不由己,或是成了温水煮青蛙的牺牲品。19897月,冀文林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物探系勘查地球物理专业毕业之后,幸运地进入到地质矿产部工作,名牌大学毕业,进入国家部委工作,就当时而言,冀文林确实很幸运。更加幸运的是,冀文林后来成了当时的地矿部、后来的国土资源部部长的秘书,后来又随着自己的领导到四川省委、公安部工作,职务节节飘升,36岁官至副厅,47岁升至副省,让所有同辈之人羡慕之极。可是,在幸运的同时,不幸也与冀文林如影随行,他没有跟着一个好领导,使其进入了一个腐败的人生轨道,而此时冀文林已经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冀文林与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余刚、四川省原副省长郭永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李华林曾是某些领导不同时期的专职秘书,而这些秘书现在都已经落马。还有,原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正部长级)、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主任李东生,也是此位领导的直接下属,公安部警卫局原正师职参谋谈红也是此位领导的秘书,这两人也因为严重违纪违法。此位领导的所有秘书全军覆灭,都因腐败而被拿下,这说明以此位领导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腐败集体,冀文林进入到这个腐败圈子,不腐败已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冀文林可能也有点身不由己。自己的领导腐败,让他去办腐败事情,他不得不办;领导收了好处,别人也给他好处,他也不得不收;当时,领导收了好处没有事,自己觉得自己收了好处也没有事。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对于这些内幕,作为置身于官场之外的冀文林二姐,是全然不知道的。对于官场之外的其他人,估计也不太清楚,官场原来还有如此情景。在这些年,官场腐败之风确实强劲,甚至让一些廉洁官员没有立足之地,不少廉洁官员只能被迫离开或被排挤出官场。前些年,虽然身在官场,如果进不了某个圈子,即使有天大的本事、政绩突出、公正廉洁,也只有被挤兑、被压制的份,甚至被腐败分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而被诬陷捉弄,这就是官场的险恶。像徐才厚这样的人都干起了卖官的营生,哪有正直官员的前途?好在,十八大之后,中央大力反腐,很快扭转了这股风气,虽然要达到根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已经给腐败分子以致命打击,一大批腐败高官落马,也算是对腐败分子的秋后算账吧。

当然,话虽然这么说,理也是这个理,但对于冀文林二姐来说,的确失望之极。为了供冀文林上学,两个姐姐不得不放弃学业,和自己的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养家,到了出嫁年龄也不敢出嫁,为的就是在家劳作,供弟弟们上学。冀文林去武汉前,家里的各路亲友都或多或少送来了粮票,作为对这个“缺粮户”的最大支援;大姐二姐还给做了几双鞋,塞进了二弟弟的行囊;为了置办一身像样的衣服,冀文林自己也跑去“北山”上和舅舅一起刨药材卖钱。这之后,全家依然在打着供大学生读书这场消耗战。据大哥冀文俊回忆,每学年开学之前的两个月,冀父就开始主动四处帮别人家干活,目的是先在这些人家做个人情。“然后,我父亲这么要面子的人,就得这家借20,那家借30,给我弟弟凑学费。”大哥现在想起来还感慨颇深。在他印象中,父亲总是一副“劳动得很乏”的样子,而且冬天只有一条单裤的他,必须要不停地活动起来干活,才能给自己保暖。三弟也为此做出了牺牲,当年他已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但因家中财力已严重亏空,又赶上父亲得了脑血栓,只好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成了烧白灰的工人。这些事说起来有些心酸,如果冀文林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和做官的红线而没有落马,说起这些事情来就会少了一些心酸,多了几份欣慰。

但是,这又能怨谁呢?谁让冀文林碰上了一位腐败的领导并成为了他的秘书呢,谁让冀文林没有发现腐败的温水在煮自己而趁早跳出那口锅呢?谁让冀文林赶上了腐败高发时期呢?这也许就是人生,把握了正确方向,就能终身享受生活的快乐,搞错了人生方面,迟早会要还账的。冀文林现在已经到了还账的时候。但是,冀文林永远还不清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养育之账。

2.三十功名尘与土---虚静人生

前面我们讲到的基本都是外因,毛泽东曾经说过,内因是变化得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假如内因不好,再加上外因的作用,犯罪就成了必然。假如内因健康,肯定也能练成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身。老夫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关键是一个人是否做到不断修炼自己的“慧根”,能否禁得起各种诱惑。这个内因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所谓人生观说通俗点就是你这一辈子打算怎么过?怎么过才算快乐?老北京人有一个口头语叫“找乐儿”,这是草根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闲下来斗个蛐蛐养个鸟,就是快乐。而一旦成了大款高官,那个“乐儿”可就不是小乐子了,收金条是“乐儿”,包二奶是“乐儿”,醉生梦死是“乐儿”。老百姓管这个叫“嘬死”,俗话说不作不死,不少人就是毁了三观,才走向灭亡的。说实话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的确确提高了,可是大家又一块儿喊累,喊烦。为什么?因为据调查,现代人当中竟然有90%的人因强烈要求结果而生活在痛苦之中,没有钱想发大财中彩票,有了钱就开始“烧包”,这个病恐怕就既不是靠吃药也不是靠心理咨询所能治疗的了。因为心理咨询解决不了“三观”的问题,也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更何况我们看到不少心理医生自己也陷入迷茫与自身心理痛苦的窘境当中。因此,在今天这个普遍浮躁的社会,首先应该使自己保持清醒,守住一份宁静,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怨天尤人。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在谈到诸种和谐时尤其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它不仅有益于我们人生,也有益于养生,这就我们所说的生理养生不如心理养生,心理养生不如哲理养生的道理。

要想做到坚持操守,保持宁静,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一剂净化心灵的镇静剂。这里可以借鉴儒家尤其是老庄学说以及佛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如果我们剔去其中一些消极的思想,真是可以从中吸取不少让我们“静”下来的养分。

比如佛家的人生三业(因)八苦之说 ,足可以让人戒除各种贪念。所谓三业就是:身,口,意即人的身体、嘴巴以及无穷的欲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带来了生老病死,爱别离苦八种痛苦。这些欲念起源于贪,嗔,痴三心。那么解除生死之道就是“破除我执”,也就是破除那种无谓的执着之心。因为在佛门看来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用俗家的观点看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只要要把所有功名利禄看轻看淡,才会没有种种痛苦和折磨。用儒家的话来讲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雍也》,所以我们常讲“大德必寿”,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方面道家学说特别强调通过乐天知命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给了我们一种旷达的生活态度。什么叫旷达,就是看得开放得下。庄子认为首先要保持精神的平衡,保持心理的恬淡平静,身体的疲困并不要紧,精神的焦虑和疲困才是危险的。在生活方面提倡自然养生,清心寡欲,这是中医自然养生的理论基础.

老庄不仅是我国养生学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以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为其理论旨归。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旧有的宗教伦常不能维系人们的信念,保身全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长生久视之道等观点强调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与追求;庄子的道之真以治身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等都表现了老庄的贵生”“贵身思想,强调珍视生命的存在,人不要被身外之物所役使,应致虚极,守静笃,以静待那不可测知的千变万化,和自然界保持默契与和谐,安于自然的安排,遵循自然的规律,忘却肢体形骸,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 与天地同生;要虚其心,对生死、穷达这些事物形式的变化,不让它们扰乱内心的和谐;塞其兑,闭其门,不要受外物的引诱,休心息虑,不尚机巧,不玩弄智慧,绝圣弃智,不被五音所扰,不被五色所迷乱;虚静结合,达到忘我吾丧我,即抛弃掉假我,保持的本性,就可以称为真人神人了。正如老子所说:弱其志虚其心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治人事天,莫若啬。都是要求人们抛弃一切欲望和杂念;象婴孩一样朴实混沌,天真无邪,注重爱惜精神;象庄子所说: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至人之呼吸以踵,集中意念,调节呼吸,吮吸清新自然之气,象熊鸟类动物一样,独与天地往来,不遗是非与世俗处,这样就接近所谓的,即合乎养生的规律, 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3.向老子学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德经》的深邃,于是纷纷学起了《老子》,但是读懂是一回事,掌握真谛是有一回事。有人从“术”的角度学会了虚伪、装蒜、假低调,有人则从“悟道”出发,学到了参透人生真豁达。《道德经》文字虽然不多,但是这洋洋洒洒5000余言,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和淡泊人生的理念,值得我们终身受用。前面我们讲过,《道德经》分两大部分,其中“道经”37章,主要是讲天道或者是讲自然规律的,“德经”44章主要是讲人道即社会发展规律的。老子认为天道决定人道,人道最终必须符合天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可以说他是站在宇宙的高度来俯视人生的,充满了大智慧。老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分析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解释人生真谛,简直和《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过《道德经》的人们都知道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诸如“取天下常以无事”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话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切不可以为老子是主张消极和无所作为的。在他看来“无为”仅仅是一种手段,有为才是真正的目的,也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老子最高明的地方!所以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守株待兔式的无奈等待,而是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他反对的是那种违背规律的乱作为,即“不知常,妄作,凶”,抨击的是当时统治者的为所欲为、穷奢极欲和无休止的劳民伤财,主张与民休息。为了更形象的说明有为和无为的关系,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他所说的“无为”,仿佛像水面上浮着的鸭子,好似静止不动,其实它的两只鸭蹼却没有闲着。与此道理相通的是他那句有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从字面上非常好理解,即治理国家犹如烹鱼一样,其实这背后隐喻的道理非常深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哲学。稍有烹调常识的人都明白,烹制鱼起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飵透一面再飵另一面,再有一种方法是由于着急而来回翻它,那么到底哪种方法好呢?答案自然是第一种,因为用第二种方法肯定把鱼翻成了鱼酱。因此这句话换成我们今天领导人的口头语就叫做“不折腾”,道家又称之为“大道无形”。遗憾的是近些年来不少官员出于错误的政绩观总是在不停的折腾着,其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而且造成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任领导一本经,导致朝令夕改,下级无所适从。我们知道,为官一任既要有所创新,但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唯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道德经》里还有不少充满哲理的管理思想和处事哲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上善若水”的格言。这句话被当今很多人写成条幅挂在墙上,老子的这句话其实是嘱咐我们(尤其是管理者们),要向水学习。水有数不清的优点。首先水不自私,但是万物都离不开水,因此老子总结道“以其无私而成其私”。他又用天地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些格言式的警句对我们官员真是一剂良方——你只有大公无私,老百姓才更加离不开你。另外水总是自甘卑下,也就是往低处流,正因为这个特点才能使它“洼则盈”,这其实是嘱咐世人要低调做人,谦虚做事。第三水能够做到随遇而安,顺势而为。在它力量小时,放在什么容器里就是什么形状,但是一旦势力大了那就成了摧枯拉朽的海啸。因此这一思想后来被兵家经常运用,叫做“兵形似水,水无常势”。毛泽东可以说是运用这一思想的大家,当我们红军势力小时,就把游击战提到战略高度来运用,而到势力强到一定程度是就开始打消耗敌人实力的运动战了,而进一步发展后就来了个“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敌人。水的第四个特点是越深的水表面越平静,水越浅却越容易溅出水花,这说明越高明的人越不张扬,而那些到处自我炫耀的人只能证明其肤浅。再进一步 分析,那种越是平静的水越会让人丧失警惕容易淹死人。水的第五个特点是它实际上比顽石还要硬,别看水软而且势利小,但它可以做到“水滴石穿”,可以把坚硬的和田玉石冲成“籽料”,我们做事常常要学习水的这种韧性。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最不怕别人击打,这就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只有我们认真琢磨,还会发现水的无数优点,因此要修炼自己,就如老子所说的,向水学习吧!

另外,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自然诱惑也越来越多,可正是这些诱惑却成了人们早夭的原因。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诱惑,老子在《道德经》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面对如此多的物质诱惑,老子提出了人必须把握对各种物欲的诱惑,做到返璞归真,按照道家学说,这才叫“真人”。故而有了知足者常乐的说法,正因为“知足”,所以才能“长乐者长寿”!

 3.康百万庄的启示

所以讲到这里,又一个重要的人生辩证法被提出来了,那就是如何看待“舍得”?在生活当中,有时吃了亏,我们常讲有舍才会有得,这句话作为一种心理安慰未尝不可,但是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说法其实还是带有那么一些功利的色彩,因为其目的还是为了回报,因此我们必须把这句话说全,也就是把这句话再反过来读读,叫“得舍”,也就是有所得的同时肯定会有所舍!所以二者的关系绝对是辩证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起了一个很大的庄园,即康百万庄,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巩义市,由于在那里没有拍过有名的电视剧,所以它没有乔家大院或牟氏庄园那么有名,但是其规模远远超过前二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作为三大庄园之首,比山西乔家大院15倍!它的规模首先让人震惊,它的“长寿”更让人深思。现在我们常常讲要做“百年老店”,它居然延续了四百年之久!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康应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它的闻名,还不在于她的大,而在于它的长寿,它的长寿首先在于它的文化基因。当地有一句口头语叫“进入康百万,先看留余匾。”这块匾可谓是这个大家族的镇宅之宝,也是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几年前我正是带着对这块匾的好奇,走进了神秘的康家大院。但见其过厅正上方悬挂的就是这块带有康家家训的形状别致的“留余”匾。其别致首先是它独特的造型,这块匾不是中规中矩的长方形,而是卷曲自如,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这个造型,应该说蕴含了康家祖先良苦的用心,这就是说,康家主人希望“留余”思想像一面旗帜代代流传。更为别出心裁的是,“留余”二个字的格局,叫上留余天,下留余地,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要上对得起国家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甚至有人从读书的角度看,这块匾又像是一幅展开的书卷,让人想起开卷有益。当然最能启示后人的是“留余匾”上的内容。

在留余两个大字后面,镌刻着几行密密麻麻的几行小字,上面写道“留耕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来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又总结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昌家之道就是留余忌尽,这句话就道出了康家繁荣昌盛四百年的秘诀:就是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块匾现在已经被列入中华名匾之一。这些康家的思想体系真值得我们今天的“成功人士”们三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取得成功,取得成功后如何保持成功?我经常和学员们说,这四个“留余”不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什么企业文化吗?在很多企业的使命当中常常有这样的光鲜的表述:什么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员工、回报股东等等,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不少企业仅仅把这些话变成了“拉拉队”式的口号,喊得是创造社会效益、诚信为本,安全第一,做的却常常是经济效益为本、眼前利益为命,最后是要钱不要命。反观一下康氏家族,在这个家训的约束下,他们一代一代人确确实实是在身体力行着。我这里无意为这个大地主家族过分涂脂抹粉,但是通过这个家族的诸种善举,我认为他们已经深深的悟透了’舍得”的真义!他们懂得舍得散财以聚人,懂得舍去眼前而赢得长远。比如每年春荒时他们都要搞大舍粥的活动,让四方百姓以度饥荒。为了诚信,他们对熬的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那就是要浓到插上筷子倒不了。注意,这绝不是当今某些人搞的什么“冰桶挑战”那种无聊的作秀,而是实实在在坚持不懈的做,而不事张扬。正因为其“舍”,这个家族才”得”到上天的眷顾,这个上天就是当地百姓和后人的交口赞誉,这,正是这个家族延续四百年的秘诀!在其庭院当中到处可见这种充满着辩证思想的楹联。比如“好人多自苦中来莫图便易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更从容 ”等等,我读着这些楹联,不禁想起,这些思想不是处处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辉吗?老子在谈到做人时有这么几句深刻的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也就是说只有不作秀,才能真正赢得人心;不自以为是,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不自吹自擂,百姓更会记得你的功劳,不整天端着臭架子,才能受到大家内心的尊重。因此,这些话可谓是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丑态的尖锐批判,对于那些忘乎所以的“土豪”“恶吏”们真是一剂良药。遗憾的是我估计他们可能看不懂也不愿接受这个观点,所以他们也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甚至“二世而亡”的魔咒。更为深刻的是老子在讲完这些话后的总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足之足,恒足矣”。因其不争才能得到大家的承认,使别人无法和你争,唯其知足,才能会得到更大更永久的“足”。所以古人非常讲究不争之德,勿逞一时之能,唯如此才能使社会清明,人民和谐,正是:君子尚让,故涉万里而途清;小人好争,足未动而路塞。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

  4.常存感恩之心,拥有阳光心态

  我在分析一个人的管理水平和领导风格时,谈到他除了受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个人的心态与价值观。前面,我们多次引用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个观点:对人性的假设决定了管理模式,这主要是从管理理论发展史来讲的。其实这句话对于管理者有效调整自己心态也有重要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他如何看待周边的社会和身边的人。一个人心态阳光,那么他看待周围都是一片灿烂的,因此他总是不断地释放着正能量。相反,一个人如果心态灰暗,那么他看周围则是一片雾霾。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有那么一些人心态不那么光明,他们总是以一种非常阴暗的心理看待这个社会看待世界。其“优点”是不容易上当,因为,这种人总是用防贼式的方式对待人。但是他们由于心态不健康,心理垃圾不断地“发酵”,这些垃圾首先毁掉的是自己的身体。长寿学者胡夫德兰说过: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莫过于恶劣的情绪了。因为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神经系统一旦受到严重的冲击,首先会造成免疫系统的破坏,以致会导致疾病产生。 例 如当一个人心情很不愉快时,抵抗力也往往降低了,感冒、风寒等随之而来。尤其是它失去了杀伤癌细胞的能力,导致恶性肿瘤的扩散。不同的不良情绪也分别会造成不同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这和中医的观点完全一致:即百病生于气。中医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清,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炯) 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民间则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现在的浮躁,导致了一干部当中的“常见病“:

1)焦虑。这是个体对现实中的或预感的挫折感到不安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障碍,这种人整天陷于对功名利禄追求的焦虑当中,然而一旦得到,又由于来路不明整天处于不安当中。长期焦虑不安的人不仅会影响冷静地思考和处理问题,而且最容易患溃疡病。所以有的专家讲:现在的贪官非常容易得焦虑症,因为他活的不踏实。

2)抑郁。即心情压抑,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遇到天灾人祸,出现决策失误,受到处分,能力较低等。人在忧郁中会情绪低落、行为呆板、思维迟钝、食欲不振,导致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严重者会自杀。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现在一些干部动不动就“抑郁”了,甚至跳楼割腕了,我们在为这些人“扼腕”的时候,不能不怀疑其抑郁的真实原因。

3)偏执:表现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此种心态的人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好胜心强,难以合作,惯于把失败归于别人,对挫折过于敏感,既自尊又自卑,人际关系不好。此种心态会导致作风专制而降低自身权威。

4)自卑:是自尊心失度的一种反映,此种人对自己能力、智力乃至出身都不那么自信,但是为了掩饰这点,他们又往往为自己包上一层貌似坚硬的壳。那就是自负。

5)自负:自负其实掩盖的是其内心深处的自卑。在近几年揭发出的一些巨贪当中,我们注意到这么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就是这些人往往出身贫寒。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人由于出身低微,所以其心灵深处是对权力的饥渴,他们信奉的鱼跃龙门、荣宗耀祖。有一个贫困农民出身的女士在考上博士并当上公务员之后,头一件事情就是到祖坟上烧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人一旦“成功”,则表现出变态的狂傲,表现出对声色犬马贪婪而疯狂的追逐与消费。

6)虚荣:是自尊心失度的另一种消极反映,上述这些人由于怕被外人误认为“土”,所以处处显示着自己的“洋”,但是说得刻薄一些:“土鳖”即使变成“土豪”,还是离不开一个字:“土”!他们用喝“轩尼诗”、打高尔夫装出自己的“贵族”气息,各地的土豪金建筑正是这种人的杰作。在工作中他们往往表现为自我炫耀,面子高于一切,为保全面子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自尊异化为虚荣,从心理学上属于心理失调,其基础是对于荣誉的不正确认识,其最大危害是为了眼前的面子而模糊应追求的正确目标。

7)逆反心理:是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映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往往是在遭受挫折打击,或长期处于压抑下而形成的一种消极心理定势,表现为对一切都看不顺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牢骚满腹,对一切都持有消极态度的偏见。

8)愤怒。愤怒使人失去理智,不会深思熟虑,在这种情况下人不但失去了自我,也无视了别人的存在。完全失去控制,陷入情绪反弹中。爱生气的人很容易得心血管疾病,因为经常生气,增加心脏负荷,所以得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相应的要比别人高。

以上诸种不健康的心理,究其根源,常常和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关系,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有比较大的区别,感受和反映也就不同。不是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半杯水试验吗?面对着同样的半杯水,悲观的人感叹:就剩下半杯了,乐观的人则非常高兴的说:看,我还有半杯呢!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不同的心态对待同一件事物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关键取决于自己是以乐观主义对待人生还是以悲观主义对待人生。所以我们主张人一辈子还是活得阳光一些好。有的老人非常通俗地讲:“高兴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高高兴兴的活着呢?”这话虽然直白,却反映出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可取的。作为一名管理者,特别要提高自己抵抗挫折的能力,学会以更加平常、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无法改变一些现实时,那就要坦然面对现实,因此首先要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些观点,如果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来讲就是所谓情商。近年来,情商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理论甚至认为人们若想取得成功,智商占的比例只有20%,而80%要靠情商。什么是情商?一般说情商包括如下五大方面:即对自己情绪的认识 、管理好自己情绪、自我激励、同理心以及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比如在不良情绪下调整自己心态的能力,在困难面前毫不妥协的毅力、失败后的抗挫折能力等所有的非智力因素都属于情商。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常有八九,如不能处之泰然,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提醒自己:

  1)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否则会终日郁郁不得志,要懂得欣赏自己的成就,。要充满自信。遇到尴尬的场景要学会自己搬梯子下台,同时也没有必要长时间陷于自责当中。

  2) 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而且永远也不会变得如你想象的完美。也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心态必然导致个人活得非常累,要学会快乐,什么是快乐,快乐===有事干,有钱花,有人爱。生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受,穷人有一万会笑醒,富人剩一万会跳楼。

  3)要学会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寻找合适的宣泄渠道,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恼是一种好方法。

4)偶而要屈服,学会容忍体谅,这样能使自己与人友好相处。宽厚是一个人做人的美德。调查证明在诸种压力当中,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大,烦恼大多来自人际关系的紧张。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之所以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往往是因为“一口闲气咽不下””一时面子放不下”。必要时可以选择暂时逃避。因为忽略和忘记也是一剂心疗的良方,应该理智的告诫自己,如果着急于事无补那就不如泰然处之。

5)为别人做点事,助人是快乐之事。人必须要有爱心,做好事不仅高尚,而且滋补心情。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首先啮噬自己的健康,那种嫉妒心强的人,一生都生活在痛苦当中。

6)一段时间内最好只做一件事,不要做时间的奴隶。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造成忧思、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面对着许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大而引起的。有时要学会放弃,该撒手时就撒手,中国古代叫做:“有所不为才有所为”。林肯说过:一次只打赢一场战争。所以,不能当两头点燃的蜡烛,这样很快会耗竭自己的精力。

7)不要处处与人竞争,这种人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当中。许多当时看来无比严重的事情事后回顾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只有如此才能有一个达观健康的心态。

8)对别人多表示善意,在工作中应该多交友,少树敌。

9)学会感激社会,任何人都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如果整天怨天尤人、愤世嫉俗,那么他的心理必定是阴暗的,终生都会郁郁寡欢,甚至会出现反社会心理。

10)要有一批好朋友,没有朋友的人是最不成功的人生,现在有人由于地位的变化,失去了原来的朋友,常常感叹:高处不胜寒,注意:人爬得高了难免缺氧。

11)家庭是我们每个人身心的避风港,亲人是抚慰我们心灵的良药,一个连家庭都不爱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去爱别人。

12)学会娱乐,是生活丰富多彩,娱乐的方式并不重要,主要是使自己心情舒畅。腾不出时间休息,就要腾出时间生病。

在这方面很多退下来的老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中,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公务繁重,交出权柄以后,他们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却也可以“回归自己”,像普通百姓一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廉政瞭望记者从公开报道中收集了近期国内媒体对国家领导人退休生活的报道,阅读了一些领导人退休后出版的书籍,以及相关人士的文章,以求部分呈现元老们不为人知的退休生活。

  不问政事 安享晚年

  1993年3月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主动提出要求,经中央批准,从岗位上退了下来,此时他77岁,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过上平静的离休生活。

  淡出政坛的万里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过着平常的生活。离休后的万里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2006年,万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下来之后,现任领导对我是很尊重,有些重大活动,还一如既往地请我出席,他们还没有忘记我。但我毕竟已经退出领导岗位,现在已经不是领导了,而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普通群众,应当有这种自知之明。”

  万里最反感的就是“扰民”,在任时他就喜欢轻车简从下基层,对兴师动众、前呼后拥的做法极不赞成,退休后更是这样,有时到下面去,当地的主要领导都要来看望他,这让他很不安,他说:“你们都很忙,我现在是个闲人,不要因为看我影响工作。”

  退休后不问政事,安享天伦之乐也是田纪云的理念。2003年他退休之后说道:“领导干部退休,关键是要‘休’。”而他对于“休”的理解是:退休后应安心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争取多活几年,享享天伦之乐。千万不可再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朝政”,对现在的领导人指指点点。要知道,革命就像接力赛跑一样,一人跑一棒,你的一棒跑完了,就坐到一边休息去吧,不要再对跑下一棒的人指手划脚。更应懂得,长江后浪逐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而且转得更好!”

  退休以后,田纪云偶尔会出去和老朋友聚聚会、吃吃饭,平和而淡泊,对“退下来”显得很坦然。他曾这样说:“年轻的时候努力、拼搏,而到老了,我们要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不要走从学校大门出来进单位、从单位门出来进医院、出了医院的门就去八宝山的路。”

  其实,早在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届满时,68岁的田纪云就曾向中共提出要退下来,但是没能如愿。“现在好了,多么自由自在,和夫人一起上街买菜,当普通老百姓多好。”他说,“我一直想留点时间给自己,现在退下来了,有时间看书、看电视,另外还写点文章,有回忆纪念的,有总结经验教训的,也有思考问题的,我现在两天就能写出一篇文章。”。

  而写文章赚的稿费除了逢年过节用来给工作人员发点慰问金外,田纪云自己一分钱也不花,而是全部捐献给老家山东省肥城市做了教育基金。他的其他积蓄也大部分捐献给了夫人的老家山东省菏泽市用来建立希望小学。

  老来得闲 发展爱好

  退休后闲下来的领导们有了充足的时间运动健身、追求爱好,规律的锻炼、兴趣的发展让他们充满活力。

  据万里之子万伯翱撰写的回忆性文章所讲,万里退休后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周的活动可归纳为“三打、两看、一接见”,即打桥牌、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看文件、看报纸和接见客人。这样一周下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生活充实而有节奏。

  万里爱打桥牌,牌技也高超。有一次,他和原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之子荣乐地搭档,在所罗门世界桥牌通信比赛(在世界各地同时有十个赛场)中,打出了妙张,获得了世界亚军,一时成为中国和世界牌坛的佳话。万里的另一大爱好是打网球,他打网球的历史是从山东曲阜师范学校上学时开始的。万里说,打网球使他保持了旺盛的工作精力;网球场上攻防千变万化,是培养人判断力和勇敢顽强的工作作风的最好场所。

  事实证明,一静(桥牌)一动(网球)成了他健身的法宝。热爱桥牌和网球的万里也颇有书法造诣,在退休后时常挥毫。万里生在孔孟之乡,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书法颇有心得,在职时便常有单位和个人慕名求字,对此他一概拒绝。退休后,更多的人想来找老领导索字,他还是一概拒绝。

  热爱书画的不仅是万里,田纪云也一直有收藏书画作品的爱好,比如舒同在1982年给他写的字,黄胄在1984年给他画的画,他都悉心收藏。这种爱好他坚持了20多年,但最近他把自己的藏品捐给了中国美术馆。他希望美术馆把那些书画印成画集,然后他亲自寄给每位书画家一本。“捐出去办个画展让大家都能欣赏。”他说,“那些已经去世的艺术家也能够含笑九泉了。”

  不过,田纪云给自己留下了两幅字——那是已故的有“共和国红色掌柜”之称的陈云写给他的,一幅是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幅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于1998年3月退休,2004年出版《刘华清回忆录》,记录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其中有许多首次公开披露的历史细节。除却写书,刘华清还喜欢打桥牌。而他的桥牌入门是在解放大西南以后,在重庆看邓小平打桥牌学会的,两人也成了牌友。邓小平逝世后,刘华清坚持着这个习惯,打桥牌成为了他退休后重要的娱乐活动。

  老当益壮 热心公益

  与安享退休生活的万里、刘华清、田纪云不同,也有一些老领导在退休后虽然不直接参政,却在教育、慈善等方面发挥作用。

  现年已经97岁高龄的中共元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就是其中一位。

  2012年11月7日,中共十八大举行预备会议和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年逾95岁高龄的中共前领导人宋平当选十八大主席团常委。8日,宋平出席中共十八大开幕会,精神矍铄的他步伐稳健步入会场,并与各位领导亲切握手。这是宋平自1992年卸去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后第四次当选中共全国党代会主席团常委。

  而据媒体报道,退休后的宋平也十分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在任职期间就积极促进扶贫教育工作,而退休后他依然对此念念不忘。今年6月12日,宋平在京出席了一项慈善活动。这项活动号召全国爱心人士投入到助学帮困的事业中来,共同助推贫困失学孩子早日圆梦。而据悉,这是宋平十八大以来首次公开露面,足见他非常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事业。

  除了参加慈善活动以外,他也积极支持党史修建工作。2013年6月,大型历史文献《共和国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宋平出席发布会并为《共和国日记》题写序言,并高度评价此书:“为国家记日记,是一种史学创新”。他谦称,虽然人老了,但是还可以尽力发挥一些余热。

与宋平同样“闲不住”的还有原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张劲夫,2004年,他发表《我也是个“两头真”》,称“年轻时,面对要当亡国奴的危险,提着脑袋找共产党,加入革命行列,真心抗日救国;年老时,经历了党内外诸多有疑问的事,真心反思,以求弄通,不当糊涂人。”

回归自然,甘于寂寞,淡薄人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精髓,它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更赢得了百姓的怀念和爱戴,相反,那种不在其位,还要干政乃至乱政的人和事,不仅反映了当事人心理的变态,还会给自己留下千古的骂名。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为君子赋予一种时代特色,莫若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让我们摈弃各种私心杂欲,清白做事,坦荡做人,争取做一名新时代的君子吧!